初夏正是水稻栽插的好时节。5月24日,济南市水稻插秧节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观摩会在槐荫区举办。记者从会上了解到,目前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已达2万余亩,水稻产业已成为济南一项农业特色标志性产业。
上午10点,在槐荫区吴家堡五洲农业水稻种植产业化基地,插秧机、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机械整齐地排列着,吸引了很多与会人员的注意。而在不远处的水稻田里,一场机械与人力的插秧比赛正在上演。只见两名工人操作着插秧机,仅十分钟就完成了半块田,而另一侧的11名工作人员铆足了劲也才完成一小块。
“机器和人工相比,效率可以说在100倍以上。”据济南市农机推广站站长乔庆勇介绍,目前一台插秧机一天就能插七八十亩,而一个人一天还插不了一亩地。除了大幅提高插秧效率,机械化还可以让水稻增效,每亩地增效可达600元。
数据显示,近年来济南的水稻种植面积正在逐渐减少,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十几万亩,到目前仅剩的四万亩。水稻面积减少,一方面是因为调剂用水不及时,增加了成本和劳动强度,另一方面是种植效益的减少,让农民不愿再种植水稻。
不过,与散户种稻植面积减少相对的,则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面积的逐年增长。近年来,济南市以重振“黄河大米”声名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,大力实施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工程,制订了山东省首个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规程,推广普及了激光整地、暗育出苗、高速插秧等先进技术,开发尝试了稻蟹混养、稻虾混养、稻鸭混养等水稻种植新模式,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新路子,涌现出五洲都市农业园区、胡家岸种植合作社等一批产业龙头,“黄河大米”品牌价值持续攀升。
记者从济南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,目前济南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已发展到2万余亩,插秧、收获机械100余台,叠盘暗室育秧中心3处;规模较大、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水稻合作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个,吸引社会投资千万元以上,而水稻产业已成为济南一项农业特色标志性产业。
“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太大,通过实现机械化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,这样来达到水稻基本增效的效果。”乔庆勇告诉记者,目前济南本地并无水稻机械生产厂家,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基本都是从外地引进的,有的设备一台就要20多万,好在济南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,补贴高达70%,有效减轻了水稻经营实体的经济负担,同时也可以带动水稻种植散户。“如果没有这个财政扶持,机械化很难推开。”乔庆勇表示。
据悉,下一步济南市将继续大力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,一方面要做强新型经营服务主体,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强化品牌培育,加快全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、促进稻农收入再提高;另一方面要聚力打造水稻区域公用品牌及企业品牌、产品品牌,充分用好线上营销、线下平台等现代经营模式,加大宣传推介力度,让济南“黄河大米”声名远扬、香飘万里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戚云雷 实习生 汪静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