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,但总觉得自己资历尚浅,怕写得不好误人子弟,所以准备了很久,力求少点偏颇.给文章起这么个哗众取宠的题目,是为了吸引点击关注,能给更多成长阶段的迷茫的设计师以启发.
想要强调的一点是,对设计师来说,收入是结果而不是目的.如果只把金钱收入作为目标,就会欲速则不达.
毕业一年内,在二、三线城市的设计公司上班的小伙伴们,月收入大都是3000元以内.除去转行的不说,留在行业内的人,五年后,收入差距就会变大.有的人依然是三千,有的人已经三万了.同样是做设计,为什么差别就这么大呢?
我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一些设计师朋友的发展历程,把设计师的成长总结如下.且看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是如何突破每个阶段.
设计专业毕业生找工作,分为这样两种群体:
a群体,想找一份能让自己成长,学习,提升自身能力的工作,工资不是关键的,能解决温饱问题就可以了.所以,这类人大部分去了设计公司做实习生,每天干抠图擦键盘的活儿,给设计师打下手,经常加班不说,有时候还会挨批受委屈.偶尔做个宣传单都做不好,自信心也会很受打击.
但他就这样一直默默努力和进步着.把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充电,月收入二千(二、三线城市为例).
b群体想法则完全不一样:想找的是公司环境好、工资高、活儿少、离家近、福利好这样的工作.可是找不到哎!后,哪家工资开的高去了哪家!一般都是在印刷厂、小规模taobao店,或者企业的广告部门任职.
月收入三千五(二、三线城市为例),不加班,双休.看起来b群体过得比a群体更轻松啊!但是现在的轻松就意味着以后的不轻松,因为在该奋斗的时候选择过老头老太太的退休生活.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些人的脑回路是怎样的.
一年之后,a群体的工资就涨到了三千五,b群体的工资则没有丝毫变化.
两年后,b群体设计师很多已经转行,就算继续留在设计行业,也只是做着简单的排版工作,因为费脑少,压力小.但设计能力是没什么突破了.当然,a群体中也有一部分人发现做设计确实不适合自己,就转行了的.不过就算转行,他们也会在其它行业做得有声有色.退休者和奋斗者的区别就在于此.
在此阶段中,设计师的脑子里会到处都是疑问,因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太多了.画册的出血怎么设?喷绘的分辨率做多少?软件为什么老是崩溃?该不该按照客户的要求改几十次稿?印出来的色彩怎么跟显示器差异这么大?自己觉得很困顿、劳累,而且始终伴随着紧迫感,感觉在一个庞大的设计体系中迷失了方向,想学习又找不到方法和重点.
有时候会因为做不出好设计而产生失落感,有时候也会因为设计总监的一句表扬或客户的认可而欣喜.这些都是正常的,因为只有追求进步的人才会在工作中有失望、自卑、膨胀、压力、欣喜、激动等情绪.完全是混吃等死,心思不在工作上的人内心体验不会这么丰富,因为他只想着下班去哪儿玩儿.如果你刚毕业一两年,时常因为工作上的问题而烦恼,甚至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在做设计.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出色设计师的潜质.
在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学习,学习方法就是:在工作中遇到问题,带着问题找回答.我经常在网上遇到刚入行的设计师找我:姐,给我推荐一些设计书吧!其实现在网络那么发达,我觉得设计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在网上看,做好资料分类就可以.
而且现如今,我不觉得有任何设计理论是一劳永逸的真理.现实的商业发展太快,书中的所谓理论永远赶不上变化.许多一线的设计公司,都忙着做项目,没工夫着书立说.而十年前的那些大师们的着作,已经老掉牙到无法指导现如今的商业设计.
每一家出色的设计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.我现在回想起在学校时候学的vi系统,简直就是过时和不切实际,该解决的问题根本就没解决.设计案例类的书倒是可以买一些.
品牌类的可以买《亚太apd设计年鉴》、古田路9号出的《brand创意呈现》,包装类的可以买包联网出的《包装设计年鉴》,还有就是各大设计公司出的非卖品册子(非出版物),不过一般不太容易搞到手.另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,选择一些比较牛逼的个人设计师出的书,字体类、品牌类、插画类……另外就是国外的书,日本或欧美的.总之一定要高端,先把眼界提升起来.
在实践操作方面,一定要从模仿和借鉴开始.模仿不是照抄,而是发现并借鉴别人设计中的闪光点:配色,版式,呈现方式等.做方案之前,先找至少一百个契合你现有项目的风格的参考,然后再进一步筛选.
思考别人出色作品的构思方式和表现手法,借为己用.初入行的设计师要切忌就搞所谓的原创.原创必定是有了一定的累积,才能去搞.脑袋里空空如野,见的少,做的更少,原创出来的东西一定惨不忍睹.
忘了是哪个设计师说过的话:设计就是先做得跟别人一样,然后再做得跟别人不一样.简简单单两个词一样和不一样,概况了设计师的两个阶段,从模仿到原创.提案的时候,你可以装逼地跟客户说,我是原创的!但别真的去搞原创.
我常去的设计网站有:花瓣网、包联网、站酷,还有一些知名的设计公司的网站,比如台湾美可特.国外的设计网站也可以多看看,有的需要翻墙.素材网常去的有昵图、素材公社、我图、千图、红动中国等.此处注意:参考网站和素材网站要分清楚.
如果你去素材网站找参考,结果会很惨.立方甲是做食品包装的,所需的图片素材大部分是请摄影师来拍摄.少量的在素材网购买商业使用权,从没去全景买过,因为太贵了.
知识产权方面需要注意的:全景上的图不要拿来直接用,用的话好要把它p得面目全非,画面的三分之二至少不一样.字体不要使用方正、造字工房、汉仪等有版权的字体,除非客户愿意花钱购买.
标志的字体要自己设计,内文则使用没有版权的字体.有的设计师会说,我就觉得造字工房的字好看啊,那些没有版权的字体都不好看,会影响我做设计出品的效果.那我建议你去大商场逛一圈,收集一些一线化妆品的宣传单或折页.那上面90%的字体都是没有版权的字体,用的都是常规的黑体、宋体、幼圆类.
剩下那10%的有版权字体都是购买了版权的.但是用这些常规的没版权的字体设计出的东西依然高大上啊,这是为什么?因为用好看或者不好看的字体,对整个设计出品效果起不了什么作用,对销售,对品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.其实就连平面设计也只是整个品牌策略的视觉呈现而已.这个当你成为设计老司机的时候就会领悟到.
前段时间看到欧阳黎明说他书架上没有一本是设计书,他每天只工作四个小时.我就笑了,他现在不看设计书不代表他以前没看过.没有经历过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,想要一天只工作四个小时,还过得滋润,纯粹就是扯淡.
如果初级设计师也学他不看设计书,每天工作四小时,结果可想而知.不但永远成不了欧阳黎明,还可能会饿死.掌握一项技能是需要时间的,那个一万小时定律我很是赞同.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10000小时,按比例计算就是: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,一周工作五天,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.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.
古时候,一个中医出师至少需要十年,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给师傅采yao,晒yao,磨yao.成年了才逐渐接触理论--《黄帝内经》神马的,然后还得跟着师傅行医多年,累积了诸多经验才能出师.就算是当个木匠吧,也得勤学苦练多年才能造出好房子,好家具.随便翻一本日本的设计书,会发现很多设计师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.而国内四十岁以上的设计师却很少.
像日本这样高度发达和成熟的社会,许多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行业,个人就是社会的螺丝钉.个人的个性再强,也整不出什么太大的幺蛾子.而中国中国正处于上升变革时期,发展迅速,有着许多的机会.
草根忽然被节目组发现,拉去参加一场选秀就出名了;很普通的一个女孩,化完妆坐在电脑前做女主播,就可以月入几万;没读过大学的土老板,做了个大工程,赚了几百万;二十多岁的几人创业团队,做项目不到一年就得到了天使轮,a轮,b轮融资,一不小心就上市了…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大部分人的心态都不平和.而做设计需要的就是静心.要切忌浮躁、三心二意、时断时续.
因为以大师的资历,一年做一个商业项目就可以有不菲的收入.客户找他做商业项目,不只是出设计费得到一个方案而已.因为这种合作本身就是一个新闻,大师的名气也可以为客户的品牌赚取关注度与美誉度.他不需要为生活操劳,而是去探索生活的本质,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精神境界.